第三,学生在写艺术专业的报告之前,必须根据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老师进行双向选择,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完成专业报告,制作答辩所需的PPT演示文稿。4.学生在完成专业报告答辩前,需要填写《美术专业报告答辩评估表》,评估表的数量根据实时安排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人数编制。
7、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润秧歌;民间称之为“扭腰三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延屯1764年赵、马逃往关东,沿途乞讨、唱歌,逐渐形成了一种歌舞形式。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于1863年基本成型,舞蹈,唱腔和伴奏都有了一定的程序。这10位演员被分成五个行业,如鼓,木棍,翠花,和风扇女孩。表演节目有《十字梅花》、《大回转队》、《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除唢呐外,还有锣、堂鼓、钹、小钹、手锣等。有30多个唱腔。
1957年,胶州秧歌在北京演出,获得好评。后来全国150个文艺团体来到胶州城市学习胶州秧歌,舞蹈北京民族学院也把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1991年全国首届秧歌比赛,胶州秧歌获得优秀奖。“胶州秧歌”以其灿烂的艺术魅力闻名全国,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情景剧在全国秧歌团体中独树一帜。
8、 胶州秧歌是哪个民族的 舞蹈胶州秧歌是当地的传统舞蹈。胶州秧歌是山东省的传统胶州市舞蹈。胶州秧歌又名地秧歌、润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民俗之一舞蹈。胶州秧歌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延屯1764年赵、马逃往关东,沿途乞讨、唱歌,逐渐形成了一种歌舞形式。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改进,于1863年成型。舞蹈,歌唱和伴奏都有一定的形式。
后来在1991年,胶州秧歌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秧歌大赛优秀奖。2006年,胶州秧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历程:唐宋时期胶州码头经济达到顶峰,催生了胶州秧歌剧。胶州与大江南北的贸易往来,进一步丰富了秧歌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江南曲牌中的“南宫”都具有南方地域特色。胶州秧歌剧中女演员的服装是粉色和草绿色,“鼓”的服装是棕色,“翠花”和“扇女”使用的道具是折扇。
9、 胶州秧歌的特点六个行业胶州秧歌有六个行业,两种表现形式,两个流派,一套表演习俗。六个行业分别是泥水匠,翠花,范女,胶州秧歌小燕,木棍和鼓。两种表现形式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舞蹈的部分。常见的队形有“十字梅花”、“四门”、“二门”、“正反挖”、“大摆队”、“绳头”。主要动作舞蹈有《翠花捻三步》、《扇扑》、《小人捻三步》、《棍花》、《丑鼓八态》等。
话剧秧歌由小调秧歌衍生而来,其舞蹈节奏、曲牌唱腔、表演与小调秧歌基本相同。唱曲牌有“扣腔”和“西腔”;伴奏有“八板”和“扇簸”。小戏秧歌的原剧本共有72个,如《裂脚》、《夯》、《送女儿》、《斗厨房》等,都是口头创作,大部分已经失传很久了。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只有30个,整理出来的有10多个。胶州秧歌有两派。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将武术技巧融入秧歌中,使之奔放风格,被群众称为“武秧歌”,又称东陆秧歌。
10、 舞蹈山东 胶州说我们山东秧歌,哈哈,好,支持。东北秧歌“三弯”异同,胶州秧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汉族民间舞蹈中,秧歌写卷子是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自娱性很强的歌舞形式。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秧歌”,也就是常说的扭秧歌。三弯转体,是转体秧歌动作中人体形成的姿势曲线的一种运动形式和流动。
本文对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三弯”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更准确地把握秧歌中这一姿势最具代表性的姿势特征和审美功能。【关键词】民间舞《三弯》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一、《三弯》一个乐章的形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形成了汉族人自古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舞蹈女性动感节奏及“三弯”体态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