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最早的名字叫“双蝶翠”,后来又叫“花调”或“茉莉花”,任意在《芬芳茉莉花》一文中对茉莉花的考证,是根据钱仁康1980年在《音乐随笔》第三辑上发表的《妈妈和妈妈好迷茫茉莉花在异国》一文,1957年,他修改了当年的花调,将三种花统一为茉莉花,于是写出了今天的茉莉花,舞蹈茉莉花技巧上结合了芭蕾和中国民间扇子舞。
关于江苏民歌的起源有些争议茉莉花。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何芳,1942年在地方演出时,听到民间艺人演唱的一首民歌《花调》。原曲由三段组成,分别赞美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1957年,他修改了当年的花调,将三种花统一为茉莉花,于是写出了今天的茉莉花。没有人能记得第一个歌手。如果说第一个唱这首歌的是上海著名女高音朱鹏博。是她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唱。20世纪80年代,许多港台艺人纷纷演唱这首经典歌曲,如蔡琴、张德兰、凤飞飞、Xi、蓝秀等。近几年黑鸭、12少女乐队、羽泉、唐灿等。在mainland China也唱过这首著名的歌曲。
舞蹈茉莉花技巧上结合了芭蕾和中国民间扇子舞。在舞蹈动作方面,茉莉花将西方芭蕾的“开、伸、直、劲”与中国舞蹈含蓄、灵活的动作技法相结合,对古典的进行了延伸。中国传统的舞蹈动作“后踢”融入了芭蕾基本的“阿拉伯低音位”和“四位转身”,但舞者的脚部动作更为轻快,小步、轻步、踢腿,没有古典芭蕾那种强烈的旋转和定位,使舞蹈更具魅力。
3、 茉莉花歌曲的由来扬州民歌"茉莉花"传承了扬州文化的精髓,用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美的热爱,至今仍散发着茉莉花的清香。我国最早出版“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玩花大师文集》,钱德苍增补的戏剧剧本集《白秋》记载了《西厢记》的歌词,不记曲谱,中国最早出版茉莉花的乐谱,是道光十七年(1838年)由香储所有人编辑出版的(1837年《月阁考苑》中也有说)。卷12载有萧青主人用宫池记谱法记录的《花调》乐谱,任意在《芬芳茉莉花》一文中对茉莉花的考证,是根据钱仁康1980年在《音乐随笔》第三辑上发表的《妈妈和妈妈好迷茫茉莉花在异国》一文。茉莉花最早的名字叫“双蝶翠”,后来又叫“花调”或“茉莉花”,当地的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式上有不同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