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 > 经验 > 达斡尔族舞蹈怎么跳,印帝安人是怎样跳舞的

达斡尔族舞蹈怎么跳,印帝安人是怎样跳舞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3-31 10:26:16 编辑:风之神舞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印帝安人是怎样跳舞的

哈哈,穿裙子,拿棍子,围着火堆,画着彩绘,吼叫着,上串下跳。
手舞足蹈

印帝安人是怎样跳舞的

2,黏巴达舞怎么跳

地点:上海文学艺术院 地址:延平路340弄4号3楼 交通:地铁一号线 据说是禁舞--? http://movie.poco.cn/newMovieDetail.htx&id=51747

黏巴达舞怎么跳

3,阿昌族跳什么舞

阿昌族最喜欢跳的象脚舞,很具特色,一般是由敲击象脚鼓者和敲镲的两个人作为一对,同时可以组成几对,成双成对地匹配着跳。人数不限,但每一对的两个人始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方位,并且只能斜对着跳。在整个舞蹈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对舞伴都要有规律地作双脚的前后左右的移动、跳跃和忽立忽蹲、忽进忽退的动作,身体也随之一起一伏。跳到起劲时,人们嘴中不时发出"哦-呵可"的欢叫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极其欢快、热烈的气氛中。这种舞蹈总是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快和无比的欢乐。阿昌族人民喜欢用音乐、舞蹈来赞美劳动和爱情,歌颂英雄人物,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表达本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阿昌族跳什么舞

4,怎样跳好藏族舞

步法。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即:肢体的训练、舞蹈风格的把握、动作节奏的处理。首先,从肢体训练上掌握藏族舞蹈的体态和动律。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共同特征,中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的前俯。藏族女性的形态特征,前倾、含胸、垂臂、懈胯,在运动中习惯于将多流动、多变化的下身动作与上身动作相随,形成自然悠摆的舞蹈特点。藏族男性是以膝部以下的外开行到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结合下肢动作的主动,带动上肢动作的随动,形成特有的舞蹈动态。 在藏族舞蹈中,女子舞者的上身动作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而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则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关于藏族的形态美,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体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其次,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最后,从表演技巧上艺术化处理动作节奏。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以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去构造舞蹈,就如调整了呼吸,使生命稳键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从舞蹈本体下功夫,还要增强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对充满节奏韵律生活的关照。

5,达斡尔族的艺术

“乌钦”是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颂体韵律诗,多以四行诗为一段,讲究押头脚二韵和句式对称,结构严谨,用词凝练简洁,吟颂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乌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生产劳动的“乌钦”,例如《少郎与岱夫》、《在兵营》等;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乌钦”,例如《酒歌》、《赴甘珠尔庙会》、《悔人歌》等;也有反映宗教信仰的“乌钦”,例如《祭祀歌 》等。“乌钦”比较全面地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达斡尔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曲调优美,动人心弦,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受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影响,达斡尔族音乐的调式和旋律均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其民歌具有节拍严整,结构方整,句读明晰的鲜明特点。其调式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之上,其中以宫调式民歌的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徵调式民歌以及羽调式民歌,二者的数量大体相同,在数量上没有宫调式民歌多,却具备了达斡尔族音乐优美别致、刚健明亮的基本特点。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商调式民歌音调淳朴委婉,节奏柔和平缓,大多具有小调色彩。角调式民歌节奏明快,句读清晰可辨,在过去大多用于歌唱祭祀神灵,因此角调式民歌仅见于萨满歌曲中而数量最少。 达斡尔人有着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习惯。这种民间舞蹈,达斡尔人称之为“路日给勒”(鲁日歌乐)。“路日给勒”的表演形式,开始时多为二人相对慢舞,中间为表演性的或叙事性的穿插,结尾是高潮迭起、活泼欢快的赛舞。传统的“路日给勒”无器乐伴奏,由表演者用高亢洪亮、此起彼伏的呼号声或节拍鲜明严整的民歌伴舞。常见的呼语性衬词有“阿罕拜、阿罕拜”、“哲黑哲、哲黑哲 ”、“德乎德乎达”、“哈莫、哈莫”等数十种。而有些用于伴唱伴舞的呼号声显然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例如“哈莫”(熊的吼声)、“格库”(布谷鸟的叫声)、“珠喂”(呼唤鹰的声音)等。 达斡尔族舞词的种类有很多,如《鱼》、《鹿》、《齐尼花如》、《美路列》、《过河摘野菜》等,反映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浑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达斡尔族的传统舞词以二拍或四拍居多,也有三拍或六拍乃至五拍者,但是在节奏上大都要求对称统一,便于舞蹈。在达斡尔族人中,萨满舞也曾广为流传。在请神治病、预祝丰收或举行氏族集会和宗教集会时,可见萨满的舞蹈表演。萨满舞有单面鼓和腰铃伴奏,独具特色。 达斡尔族妇女中流行着一种民间乐器--“木库连”,它的构造简单,但很娇嫩,她们从来不借给人使用。后来渐渐在男人中也出现了“木库连”弹奏手女,多数达斡尔族男女青年就是通过“木库连”谈情说爱的。

6,如何跳好蒙族舞蹈

1. 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肢体训练,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2. 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 “ 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3. 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学习蒙古舞的时候一定要带有那种豪放不羁的情感,不要过度拘泥于动作,最大程度的展现出你的热情。4.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着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蒙古族--舞蹈 安代舞: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育呼尔舞: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习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牛斗虎: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一带的民间舞蹈。由四人表演。两人扮牛(一牛头,一牛尾),一人扮虎,一人扮樵夫。表演分四段:①牛、虎、樵夫同时上场摆成三角阵②牛、虎搏斗③牛、虎卧倒休息④牛、虎激斗,樵夫机智地与虎搏斗,将虎打麻。舞蹈流传近百年。相传古代乌兰板村附近的山林里有只红毛老虎,常窜到村里骚扰。因此,这个地方曾叫“乌兰巴拉”(蒙语红虎)。当时百姓受尽了虎的危害,便合体来打虎,终于将老虎打死。因此,村民们编了“牛斗虎”的舞蹈,来庆祝胜利。随着外地移民的到来,舞蹈又增加了新的动作,如“翻跟斗”、“打飞脚”等表演动作。突出了打虎人的勇敢、机智顽强搏斗的精神。   灯舞、盅碗舞: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与元代《倒喇》戏不无关系,《历代旧闻》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文章TAG:达斡尔族舞蹈怎么安人达斡尔族舞蹈怎么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