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俗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古漂舞。芦笙舞最受欢迎。广西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融水等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以及过年、祭祖、建房、丰收、婚礼等喜庆节日,都会举行芦笙舞蹈。舞蹈有四步,也有两步、三步、六步、搓步、跳步、点步、左右旋转。
苗族是一个歌舞富庶的民族,只有苗族“鼓励”,附近有十种之多。苗族“勉励”在唐代的《在执政室》中有记载。可以看出苗族“鼓励”苗族“鼓励”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南部的清水河流域。黔东南州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脏肉”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种“鼓舞”形式。
5、 苗族锦鸡舞的舞步特点《金鸡舞》舞蹈动作以四步舞为主,六步舞转身;左脚先动的舞蹈,就是左脚向左轻迈一步,右脚与之靠拢,然后右脚向右迈一步,左脚向右靠拢,然后轮到左脚向左迈一步,右脚跟上。第四转转180度是六步舞,以此类推,侧身慢慢转圈。身着戏装苗族女子围裙厚实,跳舞时双手斜叉在腰间,像金鸡展翅,时不时扇动翅膀,无忧无虑,十分美丽。
6、 苗族民间 舞蹈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 folk 舞蹈励志表演形式苗族folk舞蹈励志表演形式有哪几种?想知道就来看看吧!苗族鼓励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按舞者人数可分为三类:单人、双人、团体鼓励;按鼓舞人心的表演形式也可分为四类:猴鼓、二人鼓、四面鼓、团圆鼓。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节日氛围精彩纷呈。单身鼓励苗族区的单身鼓励包括男子单身鼓励和女子单身鼓励。
这种舞蹈有两种玩法,一种是表演者手持鼓槌击鼓;另一种是表演者双手握拳击鼓跳舞,也叫徒手鼓励。女子单鼓舞是苗族地区最常见的表演形式,通常在春节和其他各种节日表演。伴奏者用木槌或锣敲边,舞蹈伴奏者手拿鼓棒独舞,有时旁边还有人跳舞。他的舞步不规则,脚步清晰,上身随四肢而动,腰扭臀动,舞蹈或者大方、活泼、稳重、优雅或者奔放。
7、反排 苗族木鼓舞的 舞蹈特色苗族是一个富有“灵感”的民族,在不同的节日和场合随处可见。但“反排木鼓励”却是众多“鼓励”中独树一帜的自娱自乐舞蹈随着两个鼓手由慢到快敲打木鼓的节奏,青年男女在大厅上跳舞时,开始了一场对抗羞怯与矜持的飞奔跳跃比赛舞蹈。木鼓声下越来越快的舞步和抬腿转身的反转和正转连续相连,迫使腰部的黑色百褶裙左右摇摆。
青年男女随着木鼓的敲打,用尽全身力气跳舞旋转,直到速度到了极致,人群兴奋起来,力气用尽,才结束。这种运动量很大的舞蹈,真的是台江一绝。欢快而富有特色的“反排木鼓舞”突出了台江苗族开朗豁达的气质和一心一意对歌舞的兴趣。曾经有个日本朋友看完舞蹈,叫它“东方苗族 disco”。
8、 苗族芦笙舞的 风格特色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蕴含着一种缓慢而忧伤的情绪。探路、上河滩、望故乡等舞蹈片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苗族人负重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骑在牛背上倒着望着故乡,看着身后的同胞是否追上逃难的队伍,怀念因渡河而死的人的古老传说的再现。高难度的动作,加上声声哀怨的啜泣声,舞蹈给人一种庄严而悲凉的感觉。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又仿佛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探路者左脚向左抬起,在地上画一个小半圆,右脚向左倾斜,同时向左横向移动,右脚微微向右倾斜,用右脚做对称动作。这种运动有自己强烈的民族特色,就像其他苗华舞蹈如笛子调和竹竿舞一样,芦笙舞,除了一些探路、踩浪等简单的动作外,还有一些下跪、在板凳上弯腰、滚地、抬腿朝天、望故乡等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