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和各县有关部门处理,打柴舞蹈被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李舞蹈和体育盛事,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文艺演出和全国民族运动会,荣获金银奖,打柴舞蹈是在三亚黎族民俗的基础上存在的,而当地民俗的变化对民俗的生存和延续影响很大打柴舞蹈。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火的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和演变。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女子只打男子的习惯改为男女混合跳。如今,跳竹竿已经成为3月3日李寨山爱心节的一项健康活动。青年男女靠跳竹竿寻找伴侣,增进友谊。小竹竿搭起了青年男女的鹊桥。新中国成立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和各县有关部门处理,打柴舞蹈被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李舞蹈和体育盛事,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文艺演出和全国民族运动会,荣获金银奖。打柴 Dance经过加工改编,将道具由木棍改为竹竿,故名竹竿舞。现在的舞台或者运动场地都是跳竹竿的形式。打柴舞蹈是在三亚黎族民俗的基础上存在的,而当地民俗的变化对民俗的生存和延续影响很大打柴舞蹈。今天,整个黎族地区只有三亚市崖城镇浪店村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舞蹈迫在眉睫。
2、竹子舞是哪个民族的 舞蹈???黎族。李楠民族的竹竿舞又叫跳竹竿,在黎语中是“跳柴”的意思,它原本是黎族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相传跳柴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当李家在辛勤耕作后回到仓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穿着节日的服装。家家户户煮新米,酿糯米酒,宰杀家畜,祭祀祖先和神灵,饱餐一顿后,大家成群结队来到山坡上,点起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子叮叮当当的声音庆祝水稻的丰收,并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