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 > 经验 > 黎族跳什么舞蹈,竹竿舞是哪个民族的海南有没有这个民族

黎族跳什么舞蹈,竹竿舞是哪个民族的海南有没有这个民族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9-04 22:59:31 编辑:风之神舞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竹竿舞是哪个民族的海南有没有这个民族

竹竿舞是黎族的传统舞蹈。如今,已有许多海南人跳这种民族舞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黎族绝大部分在海南。

竹竿舞是哪个民族的海南有没有这个民族

2,黎族舞蹈织之织的舞蹈乐曲跪求

我们跳过织之织,有一点疯狂,不过挺好看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X92GzeUHaQ/isRenhe=1 土豆网上织之织的MV

黎族舞蹈织之织的舞蹈乐曲跪求

3,竹竿舞是什么民族的习俗对歌又是什么民族的还有舞蹈呢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进入"姐妹隆闺"需要对歌,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竹竿舞是什么民族的习俗对歌又是什么民族的还有舞蹈呢

4,什么是跳娘

跳娘------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保亭县。原系黎族支系圮黎族的祀神舞(注:圮pǐ,分裂)。除了娘母(即巫婆)会跳外,其余妇女、姑娘是禁跳的。一九五一年中央访问五指山地区时,当地政府组织娘母们表演了这种富有特色的舞蹈。从此“跳娘”从迷信的领域里解放出来,成为人民自娱性的舞蹈形式之一。祀神中的“跳娘”,专“治”小孩病难。舞时,左手捧碗(或头上顶碗),右手执尖刀(或一根筷子),边打边唱边舞,随着节奏,腰身左右扭动。现今“跳娘”,系规模较大的集体舞,十几个人手拉手唱着歌,站成一个圆圈,随着节拍,步伐时进时退,腰身左右轻盈摆动,动作抒情优美,细致而又开朗。如今由专业舞蹈者改编为“碗舞”表演。

5,竹竿舞的发展历程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据传,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不明白啊 = =!

6,请给大家简介海南本土黎族习俗礼仪

信仰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饮食。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国建立前,“禁公”、 “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惧怕。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1] 。服饰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黎族服饰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1] 。饮食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饮食栏”香米是黎区特产。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1] 。建筑黎族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黎族建筑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隆闺”(即“寮房”)是黎寨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后(一般十几岁)就自行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父母家旁或村边搭建仅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闺”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1] 。语言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黎族船型屋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 县前曰前县”。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语音方面,声母都较简单,韵母较复杂,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语法方面,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多用定语于中心词之后的倒装语法,如“大哥”说成“哥大”,“白马”说成“马白”等。在壮侗语族的壮傣、侗水、黎3个语支中,有不少基本词汇是同源词,如水、火、鸡、狗、猪、田、臂等都是同源词,其声母、元音、韵尾都有对应关系 [2] 。文学黎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鼻萧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黎族人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多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他们把民歌当作自己的抒情工具。民歌的句子,比较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1] 。艺术音乐黎族的音乐和民歌是分不开的。演唱的方式有黎族文化艺术(20张) 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曲调甚多,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民间乐器有鼻箫、口弓、水箫、洞箫等。鼻箫用鼻孔吹奏,柔和低沉,宜于抒情。口弓用薄竹片或铜片制成,吹奏时用手指弹动弓片,节奏自由。水箫音色清脆,音量响亮 [1] 。舞蹈黎族的舞蹈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黎族舞蹈艺术》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如《打柴舞》在地上摆设二根平行长棍,相距数尺,再由数人手执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横架其上,分合击拍,舞蹈者跳跃其间。随着节奏的快慢,表演各种动作,情调爽朗活泼,气氛热烈诙谐,为广大黎族群众所喜爱 [1] 。习俗婚恋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玩隆闺”(又称“放寮”)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1] 。丧葬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1] 。
文章TAG:黎族什么舞蹈竹竿黎族跳什么舞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