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来会帮助你转移注意力,缓解疲劳,还能帮助你凝聚力量,类似于古代追踪者的歌。关于秧歌的起源,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抗洪。在古代,人们靠水生活,所以有发生洪水的危险。当然,黄河岸边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洪水搏斗。最终人们成功抗洪,保护了家园。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唱着歌,跳着舞。随着人数的增加,出现了特定的舞蹈运动和组合,形成了“秧歌”。
4、民间舞的东北秧歌先说东北秧歌。说到东北秧歌,必须从辽南的高跷说起。辽南高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态特征,艺术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性格和农村的审美习惯,这些特征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辽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冷热分明。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多是从事垦荒、开矿、拖运的劳动者,形成了坚韧、坦率、倔强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丰富、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
由辽南高跷孕育发展而来的东北秧歌,始终保持姿势前倾的特点,出场时踢腿托举有力;收起来时落得又快又稳,是膝盖有规律的收进和舞蹈转弯时的凉意的结合,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姿势动态规律,被称为“金根”。这种“朝气”也与东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体现了东北平原农村人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人格气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这种姿势动态规律,充分表现了东北人民豁达开朗的性格,形成了东北秧歌暴力氛围的艺术感染力。
5、山西民间 舞蹈凤秧歌是怎么表演的?凤阳歌是流行于山西忻州原平的一种独特的秧歌形式。凤阳阁的传统节目有几十个,大多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早期凤阳阁的演员都是男性,女性角色也是由男性组成。后来,女性也加入进来。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腰鼓戴军盔。奇妙的是,头盔外面包着一个小竹帽,小竹帽是一根长约八尺的有弹性且坚韧的竹条。竹条的顶端装饰着一束红色的流苏,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抛出和收回,伸缩自如,令人惊艳。
凤阳阁的表演形式有三种:踩街、踩圈、开轮。踩街,就是走街串巷去表演。男女排成几个队形,扭来扭去,摇摇晃晃地往前走。队伍的最前面由一个手打钹指挥,前两个领头的分别伪装成“狂公子”和“野医生”。后面的男角举臂击鼓,在头上甩出一圈;女号敲锣,载歌载舞。音乐高亢悠扬,表演自然生动,队形灵活多变。踩圈,也叫小洋歌,是踩街后的固定表演。
6、扇子秧歌舞的基本舞步扇子秧歌的基本舞步如下:1。握扇的基本方法: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住扇尾,大鱼际握住扇骨,固定扇子。无名指和小指可以翘起来。2、立式风扇:右手拿着风扇,握住扇骨,依靠风扇自身的重力打开风扇,将风扇垂直放在胸前或头上;在头顶打开扇子时,右手要通过身体的前侧向上绕到头顶,扇子要稍微往后拉,右肩要打开。3.横扇:右手拿着扇子,通过身体前侧,拉到五手的位置。用拇指固定风扇骨,用食指和中指推开风扇。水平打开风扇,风扇头朝下,放在您的身边。
通常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扇子舞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胶州秧歌。2.云南元宵节。3.安徽花鼓灯。4.东北秧歌。这四大类大多数人都熟悉胶州秧歌,它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扇子舞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流行运动。
7、关于濮阳秧歌舞的 舞蹈道具是怎样的?濮阳秧歌中的小丑也叫“鞑子”,身穿马褂,头戴圆顶帽。从这个小丑的成立,似乎还能看到田乐村起源之初的“滑稽”性格,一种舞蹈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被纳入新的内容,这在民间艺术史上是常有的事,舞队中有撑大伞的人,叫伞头,他们撑的伞叫“黄罗伞”,寓意着皇帝亲征的历史故事舞者的道具,如剑、风火轮等武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历史的印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8、秧歌 舞蹈语汇的具体应用
舞蹈词汇表的使用受到了元素提取方法的影响,很多舞蹈创作者会基于元素教科书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掌握民谣舞蹈的基本风格,还可以对舞蹈的作品进行不同元素的改进。比如在写春天的过程中,创作者将胶州秧歌运用到其中,完善了“丁字扭步”等动作元素。经过简单的元素处理,动作形式和美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
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不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模仿,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比如50年代作品《麻雀的精灵》创作中肩手造型的运用就比孔雀舞更难。尤其是在舞台调度上,传统单一的调度形式不复存在,创作者开始更多地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呈现出多样式的舞台调度形式,这种秧歌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