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赏析 > 知识 > 苗族有什么舞蹈音乐,苗族舞的伴舞音乐

苗族有什么舞蹈音乐,苗族舞的伴舞音乐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4-12 05:12:40 编辑:风之神舞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苗族舞的伴舞音乐

我给你唱一段好了,~\(≧▽≦)/~啦啦啦

苗族舞的伴舞音乐

2,苗族传统音乐有哪些种类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苗族传统音乐有哪些种类

3,黔东南黄平苗族板凳舞操所用的音乐是什么

芦笙和牛皮鼓。
舞蹈的节奏。以及板凳敲打的节奏来起舞。倘若板凳敲慢了。舞蹈也会一起慢下来。所用的音乐是。板凳发出的节奏音!
第三方
芦笙和木鼓

黔东南黄平苗族板凳舞操所用的音乐是什么

4,帮找个苗族的民曲

管弦乐《瑶族舞曲》 刘铁山茅沅曲 这是一首非常值得仔细聆听 反复回味的单乐章管弦乐曲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 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 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 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 乐曲用优美的旋律 表现了能歌善舞的 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传说 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 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 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 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 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 改编为管弦乐 最终完成了这首 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 ——《瑶族舞曲》 管弦乐《瑶族舞曲》 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 引子部分 乐曲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 (是否为少女轻柔的脚步声?) 描写月光下瑶寨的男女老少 从各自家中纷纷进入寨中的旷地的情景 逐渐带起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A段) 第一主题描写美丽的瑶族姑娘 婀娜多姿的舞步 音乐非常柔美轻缓 人们仿佛看到 节日之夜 长鼓奏响 歌声轻起 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 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 乐队的弦乐器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 宛如窈窕少女翩翩起舞 婀娜多姿 美轮美奂 随着主题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姑娘 纷纷加入舞蹈行列 气氛逐渐热烈 管乐奏出活泼欢快的主题 恰似一群小伙子 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行列 舞蹈欢跳起来 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 第二部分(B段) 乐曲转调 改用三拍子 旋律在安宁 富有歌唱性中发展 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型 深情委婉 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 独具韵味 恰似一对对青年恋人边歌边舞 互诉爱慕之情 共同品味着爱情的甜蜜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第三段(A段再现) 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 无论老少 人们纷纷加入舞列 欢跳着 旋转着 舞之 蹈之 气氛热烈 感情奔放 酣畅地展示了瑶族男女 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 乐曲在强烈的节奏中 推向高潮 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瑶族舞曲

5,苗族人的舞蹈有什么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 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6,什么是芦笙舞

  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
文章TAG:苗族有什么什么舞蹈苗族有什么舞蹈音乐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